古箏常識——歷史篇
日期:2018/4/3 14:10:38 點擊量:
古箏是一種什么樣的樂器呢?
古箏是我國很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,發源于我國戰國時期,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,是民族樂器中的瑰寶,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,被譽為“中國的鋼琴”。它既善于表現優美抒情的曲調,又能抒發氣勢磅礴的樂章。
目前全國學習古箏的箏童已達到五百萬人,古箏已經成為超過鋼琴的又一個熱門樂器。
古箏是什么時候產生出現的?
箏一詞很早見于司馬遷編寫的《史記》,公元前237年,秦皇下令驅除異邦客卿,李斯上書勸秦始皇收回逐客令,在《諫逐客書》中曰:“夫擊甕、扣缶、彈箏、博髀,而歌呼嗚嗚,快耳目者,真秦之聲也”。意為敲打著陶器,彈奏著箏,跳著舞來為歌者伴舞,使人賞心悅目是地道的秦國音樂。(雖然這音樂形式是國外傳入的,但也被秦皇所吸收,故李斯反駁政治上不用客卿的做法是錯誤的。)據此,在秦國(今陜西、甘肅)建立和文獻記載之前,箏已流傳在西周的秦地,距今已有2800年的歷史。因箏很早在秦地流行,故歷史上又有秦箏之稱。
現存很早的箏實物是在哪里發現的?
1979年,在江西省貴溪縣仙巖東周崖墓群中發現了兩件箏。其中保存完好的一件,長166厘米、寬17.5厘米,尾寬15.5厘米,兩端各有十三個弦孔。另一件箏尾殘缺,殘長174厘米,箏首弦孔為置木枘(弦軫)用,一弦一枘,栓弦于枘上,類似潮州箏的系弦法。這兩件箏的形制、弦數和系弦法與后世古箏相似,是目前我國已知古箏的很早實物。
為什么箏被稱為“仁智之器”?
提出這一觀點的是西晉傅玄在《箏賦》中對箏的評價:“今觀其器,上崇似天,下平似地,中空準六合,弦柱似十二月,設之則四象在,鼓之則五音發,斯乃仁智之器”。傅玄高度稱贊了我國的原創杰作,這是天人和一的思想在箏上的集中體現,也是當今民眾普遍求學的理念之一。
箏在歷代流傳中有多少別稱雅號?
古箏除有起源地秦箏名稱之外,它的別稱雅號甚多。以演奏技法而言的掐箏、彈箏;以放置形態命名的橫箏、臥箏;以形制大小為號的長離、鴻箏;以局部質料而論的簧篥、雕桐;以飾物綴名的玉箏、鈿箏、銀箏、錦箏、云和箏、玳瑁箏;以音色和表現力起名的鳴箏、清箏和哀箏,此外還有隨彈者性情而呼出的故箏、寶箏、素箏、掬箏、綠云垂和仁智之器等。
古箏的流派有哪些?
中國古箏是一件極具中華民族特色、歷史悠久、音色優美、長于表達深沉廣博音樂感情的樂器。自秦、漢以來,古箏從我國西北地區逐漸流傳到全國各地,并與當地戲曲、說唱和民間音樂相融匯,形成了各種具有濃郁地方風格的流派,F今中國古箏的各個流派主要有以下幾個:山東箏派、河南箏派、陜西箏派、浙江箏派、潮州箏派、客家箏派、福建箏派、內蒙箏派和朝鮮箏派。